刘慧,南京财经大学法学院2010级学生。先后担任法学院学生会新闻部副部长、法学1003班团支书、法学社外联部副部长、爱心小站16站站长。在校期间获得斯坦德新生奖学金、连续三次获得学习优秀奖学金、两次获得素质拓展奖学金、两次被评为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共青团干部、优秀共青团员、寝室先进个人、获得校“职业生涯规划”比赛二等奖、校优秀论文、校“喜迎十八大征文”三等奖、校第七届挑战杯“优秀志愿者”、获得江苏省第七届“花桥杯”职业生涯规划比赛二等奖等多项荣誉。
墙上的咖啡
刘慧相信,这世上每一件事情总有它存在的意义,无论是当初独自一人背着重重的行囊踏上求学之路,还是无数个日日夜夜沉浸在浩如烟海的图书馆里,生命充满了选择和诱惑,也充斥着困难和命运的捉弄,突如其来的变化总会让人措手不及,只有坚持心中的梦想,才能真正实现人生的价值。
穷且益坚,一切都得靠自己
刘慧是穷人家的孩子,在农村里,大多数这个年纪的女孩子不是辍学打工就是早已嫁人,而她却从高中一路读到大学。很多邻居总会夸奖刘家出了个了不起的孩子,但只有刘慧心里知道,这一切都是父母起早贪黑、吃尽困苦才得以维持的。种田是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母亲身型矮小,不足
一米
五的个头却操持着家里近四亩的田地,而其中近三亩都是从别人那里承租的;母亲平日靠卖菜挣钱,每当别人还在被窝里沉沉入睡时,母亲早已踏着一两点的露水去田里摘菜摘豆,夏天陪伴母亲的是嗡嗡作响的蚊子,冬天则是刺骨的寒风;母亲是地地道道的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是她最真实的写照,黝黑的皮肤早已掩去她昔日的风华,纤瘦的手掌粗糙无比。母亲很坚强,在刘慧的记忆里,母亲永远是微笑着的,也许是因为受母亲的感染,幼时的她虽然从来没有洋娃娃、积木等玩具,但从来没有觉得自己的生活有多枯燥和困苦,相反,她最开心的事情是能够在一两点的早晨帮在田里摘菜的母亲打着灯,说说学习上的事儿。
2010年刘慧刚刚高中毕业,即将迈入大学的她一直还担心自己在外求学,父亲又长年在外打工,没人在家里陪母亲,还有痴呆的二叔需要有人监护。母亲有严重的低血糖,常常会突然晕血,如果没有人在身旁扶着,母亲很容易摔倒。弟弟的到来让原来的三口之家变得热闹起来,但也让本来就不富裕的家变得更加捉襟见肘,而此时周围的邻居们早已盖起了楼房,奔向了小康。
那一年,她二十岁,而弟弟还不足一岁。
高昂的大学学费、弟弟的突然而至以及二叔越来越严重痴呆症,似乎是相继约好一样都发生在2010年。刘慧曾经跟母亲沟通过,想要暂时休学去外面打工挣钱,从来没有和她生过气的母亲第一次发了脾气,母亲说,家里就是砸锅卖铁也要供她上大学。听着母亲的话,看着母亲头上和年龄不相称的缕缕白发,一向很坚强的她哭了,她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好好学习,让母亲过上好生活,不要再那么辛苦了。
“男儿立志出山关,学不成名誓不还”。父亲在外打工,母亲要照顾弟弟,来南京的时候,刘慧是孤身一人的。一身土气的她和这个现代化的城市显得格格不入,曾经在学业上优秀的她第一次感觉到了自卑和渺小,深深的迷茫充斥着她的心房,压得她喘不过气来。踏上去南京财经大学的校车,周围热心学长学姐的叮咛与介绍让她的隔阂慢慢消融,学长学姐告诉她,只有努力学好专业知识,才不会枉读大学,她似乎找到了方向并默默记在了心里,学而优则仕,而事实证明,学长学姐的话是对的,在以后的求学生涯里,她也始终践行着。
凌云之志,不成名誓不还
“斯坦德新生奖学金”是她来到南京财经大学法学院所获得的第一次奖学金,当她把这个消息打电话告诉父母时,母亲激动的久久说不出话来,最后还是平时沉默的父亲接过话筒,告诉她要照顾好自己,好好吃饭,好好学习。初来学校的她对自己的专业选择迷茫,因为相对于比较好就业的会计和营销,对于毫无背景的她来说,法学完全是另一番风景,想要学好法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也许还会是一场硬仗。对于这一切,刘慧从来没有跟父母抱怨过,因为在她看来这条路是她自己选择的,法学是一门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专业,如果能够学好法学,自己一定能够实现更大的价值,那么再苦再累也在所不惜。
刘慧坚信“术业有专攻”,既然选择法律,就一定要有系统、有规划。法学专业的学习相比其他专业涉猎更广,内容更多,单纯像高中一样闭门造车肯定不行。记得上第一堂思修课,老师就问什么是“大学”,从未思考过这个问题的她禁不住问自己,对呀,什么才是大学?答案各不相同,也似乎各有各的道理。《礼记》里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在刘慧看来,大学要就是要懂得求真、尊重和包容。虽然父母远在家乡,不能时时交流,但法学院的辅导员
和
老师们却给了她另外一个家,温馨如家,学术更浓。面对院辅导员、同学的关心,原来自卑不爱笑的她开始变得逐渐开朗起来,除了学业之外,她还积极参加院学生会新闻部和法学社等社团。随着接触同学的范围越来越广,她积极抓住每一个机会锻炼自己。两年的学生会生涯让她从一名普通的干事变成部长,学院的每一场大小活动都由她记录并及时报道,工作得到老师的赞许和同学的支持,刘慧第一次感觉到除了学习之外还有更多可以让她锻炼并开心的事。而在法学社外联部,她与人沟通和说服的能力更是得到了质的飞跃,这一切在她看来是多么的不可思议。她甚至庆幸当初听从了母亲的建议——继续完成学业,也第一次真正相信“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有多大的舞台,才会有多大的精彩人生。
当然,刘慧告诉自己,在课堂学习的时候一定要认真学习,将活动和学习严格区分开来,绝不占用学习时间。正是这种合理的时间规划与安排,她在大一第一学期就获得了校优秀共青团员、2010-2011学习优秀奖学金三等奖、素质拓展奖学金、优秀班干部、先进个人等一系列的荣誉称号。
大一暑假的时候她没有回去,想要减轻父母负担的想法战胜了她对家人的思念,她告诉自己,刘慧,你是个成年人了,应该自食其力。在自己的积极寻找下,她在大洋百货做了一名普通的销售员,从没有在外打工的她第一次面对形形色色的顾客,面对各种刁钻奇怪的问题,面对富有与贫困的差距,她再没有了初来南京时的自卑,从容的对答和自信的微笑使得一个多月的打工生涯收获的不仅仅是工资,更是精神上的凝聚和升华。那段时间她整整瘦了二十斤,她没有告诉母亲打工需要早起晚睡,需要在仓库搬货点货,需要即便客人骂得狗血淋头也要微笑面对。她开玩笑的对母亲说是因为水土不服。
辅导员了解到了她的情况,在多次谈话后,梦都助学金、国家助学金等如甘霖一样让曾经压在她心头的学费问题终于得到了缓解,父亲再也不需要因为高昂的学费而过度加班以致在工地上被钢钉打穿小腿,同时,在老师的引荐下,凭借她在学生会新闻部两年的写作经历,她在校学生处获得了勤工助学的岗位,老师们就像长辈一样给予着无微不至的关怀,学习上的鼓励,生活上的叮嘱,似乎贫困给她带来的并不是悲伤与困苦,而是开心和历练,更幸运的是,平时的吃饭花销也得到了解决。她不知道该如何感谢老师、学院、学校所给予的帮助,唯有努力学习,以优异的成绩回报母校。
老师和辅导员不止一次说过,除了专业知识的积淀,公众演说力也非常重要,无论是将来从事律师或者法官,善于与人交流至关重要。第一次在公众面前演讲是刘慧在大二的时候,那时候专业课占据了大半时间,繁忙的课程总会让人变得无比忙碌而无暇去规划自己的大学时光。那时候大部分同学在应付完专业课后几乎就没有太多自主安排,学习似乎真正成了生活的主要部分,但刘慧不满于此,她报名参加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比赛,对于一个曾经只知道学习和在农田忙活的农村女孩来说,在众人面前演讲已经是很大的突破。那段时间,因为要制作PPT和职业生涯规划书,她每天晚上都要近一点才睡觉,为了对职业生涯规划有更彻底的了解,她采访了老师、辅导员、学长学姐,她寻找一切机会听取相关讲座,为了能够制作出更精练精美的PPT,她通过自学接触以前从来没有了解过的PPT制作,为了能够在公众面前大声讲出来,她起早在操场练习演讲,连续几个星期奋战终于有了结果,她的作品获得了院职业生涯规划比赛一等奖,获得校二等奖,随后代表学校参加省级比赛,获得第七届“花桥杯”职业生涯规划比赛二等奖。当她知道比赛有500元的奖励的时候,那股高兴劲儿就跟清晨的小鸟迎着春天的朝阳一样无法言语,她用这个钱为父母买了一套保暖内衣,为弟弟买了她小时候没有玩过的玩具。在大妈去世后,她深知“子欲孝而亲不待”的痛苦,也许以后自己还能挣更多的钱,也许会潦倒一生,但她希望在自己能为父母做点事情的时候就去做,哪怕只是一个电话,一个拥抱。大二那一年,她再次获得了学习优秀奖学金、素质拓展奖学金、优秀班干部等奖项,同时,她和同学组成团队对学校讲座问题进行调查,其论文被评为校“优秀论文”。后来,在学校喜迎十八大之际,她的文章“选择,凝聚在信仰的旗帜下”获得了校三等奖。
人生是花,而爱是花蜜
更多的时候,她开始思考如何用自己的力量来回报学校,回报社会。在她看来,回报社会并不仅仅是社会人士的责任,大学生也可以。那时候她了解到离南京很近的安徽还有很多贫困儿童无法上学,其实这在她的家乡也很普遍,因为经济的差异,教育的不平等越来越严重,而百年大计,教育为先。她想帮助更多的孩子完成学业,在大一下学期,她组织班级全体同学参加爱心小站,这是一个由大学生号召成立的、以帮助贫困儿童完成学业为宗旨的爱心组织,她的班级资助的对象是安徽和县白桥小学的一个女孩,如今这个小孩已经是一名初中生了,而她和她班级同学的捐助活动还在继续着。她自己也是个穷学生,唯一一次去安徽是随着爱心大巴而去的,在那里,她看到的是破旧的小学在一望无际的田野里显得格外清冷,而在麦田间响起的上课铃还是一口破旧的铜铃里发出的,在小孩的家里,她第一次真正体会到什么是家徒四壁,残破的屋顶根本无法抵挡寒风,和趋之若鹜的繁华南京相比,这里似乎已经被世人遗忘。她告诉自己,一定要用自己的力量帮助她们,滴水汇成大海,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后来她组织班级同学一起进行了一次报纸义卖,那天她最骄傲是事情不是最终募集到了多少钱,而是在冷风呼啸的傍晚,在行色匆匆的路人间,她和她班级的同学们无惧寒风,微笑着坚持到了最后。
刘慧知道自己所做的只不过是沧海一粟,但希望自己就像是一张传播奉献精神的名片,能够让爱心传递到更广泛的人群里,让在校大学生也成为助人为乐的主力军。第七届“挑战杯”在南京财经大学举办的时候,刘慧作为一名普通的志愿者负责参与了南京邮电大学参赛队的接待,在之前的一个多星期里,她坚持参加每一次培训,白天要上课,每天晚上还要培训到近十点,因为每一项细节都至关重要。比赛那两天正值炎炎夏日,和清凉的图书馆相比,室外就像蒸炉一样酷热难耐,即便是打着伞也不能减弱丝毫。她用真诚的服务和甜美的笑容接待来自兄弟学校的同学,详细的为他们介绍了比赛场地、休息区域、就餐地点等,而在那两天里,她还有一场辩论赛要参加。面对这样忙碌的节奏,她并没有觉得有多么劳累,只要能尽自己的力量给他人带来方便与舒适,她愿意奉献更多。后来,她被评为优秀志愿者,而她参加的那场辩论赛,也获得了好评。
对于刘慧来说,做这些实在太微不足道了,她从电视里看到像陈光标那样成功人士一直致力于慈善事业,在功成名就之后回报社会,这是她向往并会为之奋斗的生活。因为在她看来,能够在自己年轻的时候多为社会创造价值,能够在自己中年的时候为更多的人带来爱心与福祉,才是真正有价值的人生。如果可以,她希望将来自己能够去农村、去西部,为更多需要法律援助的人提供帮助。
放眼未来,何处不青山
现在的她已经大三了,从当初的迷茫到如今的成熟,在摸索中她也有跌跌撞撞,也走过不少的弯路,有过迟疑。但她永远记得母亲说过的话:人穷志不穷。她很感激有这样坚强的母亲,也感激因为生活贫穷而所带来的磨练与曲折,因为这些与众不同的经历让她变得更加珍惜生活,珍惜现在所拥有的一切。她曾经因为贫穷而自卑,甚至变得偏激与愤世嫉俗,但因为有学校的关怀,有院系的帮助以及同学们真挚的微笑,她逐渐变得开朗、自信起来,学会去做命运的主人。
她热爱法学,每当她在图书馆里沉浸在法学专业的书籍中时,一份安静的氛围,一本自己喜爱的书,一个宁静的下午,那是她最享受的时刻。对她来说,最宝贵的就是她的亲人,而能够在她得意或者失意时候默默陪伴的,正是这些无声的朋友——书。面对未来,她开始一步步做好自己的规划,曾经在人生的道路上有过挫折的她知道早早规划的重要性。而面对法学专业,她也从当初单纯的兴趣冲动变得开始认真规划未来的方向,人生有很多重要的选择,这些选择充当着人生的转折点,但不管怎样,坚守信念才是最重要的,就像她在职业生涯规划书中所描述的一样,“天下为公”。
曾经在一篇文章中看到,美国有一家咖啡馆,来到那家咖啡馆的每一位客人都会多点一杯咖啡,然后说贴到墙上,服务员会在墙上贴到一张纸。初来的客人总不会明白为什么,但再后来总会看到穿着破旧衣服的流浪汉来到咖啡馆里,这时候服务员会送上一杯暖暖的咖啡,然后再从墙上撕下一张。原来这些是为了那些不能买单的贫穷客人所给予的一杯咖啡的温暖,那些贴在墙上的纸就是那些默默无闻的爱心人士所给予的小心关怀。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那些来自父母、学校、辅导员和同学的帮助就如同那些墙上的咖啡,刘慧告诉自己,现在的自己就像那些流浪汉一样享受着这些帮助,但在自己力所能及的时候一定也要创造更多的“墙上的咖啡”,建造更多这样的“咖啡馆”!